瞄一眼音樂課剛在現場結束了爵士週的課程,各位是否對二十世紀初的音樂狀況比較了解呢?曾有人說過,爵士樂是近代音樂史內最偉大的發明,他扭轉了音樂的表演型態,也改變了人們在音樂廳聽音樂的形式。Chord&Major接著邀請到專業的影評人,-Kano,來擔任專欄作家。這次介紹這部述說著爵士樂時代的經典作品「海上鋼琴師」,讓我們感受一下「爵士樂精神」。
----

 

LEGEND OF 1900

  《海上鋼琴師》(義大利文: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英文:The Legend of 1900),由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卓•巴瑞科(Alessandro Baricco)於1994年為一齣舞台劇所寫的劇本「NOVECENTO」,後改編為電影,吉賽普•托奈特(Giuseppe Tornatore)執導。 

電影內容敘述一名「維吉尼亞號」(Virginian)郵輪上的鏟煤工人丹尼勃曼,在1900年1月1日撿到的棄兒:「1900」(Nineteen Hundred)的一生。主人公的好友兼曾經亦是船上樂隊的小喇叭手麥斯(Max),自樂隊退休後,生活拮据,於是變賣心愛的小喇叭,在收購二手樂器的店舖中,他偶然找到一張丟棄在舊鋼琴裡的唱片模板,由此唯一一張演奏者和曲名皆不詳的鋼琴曲唱片,麥斯道出關於演奏者1900的故事:他是個沒有國籍、沒有出生證明、終其一生沒有下過船的天才鋼琴手。

《海上鋼琴師》在場景、氛圍和主配角形象上刻意而巧妙地放置了爵士樂的特性──「融合」和「即興」。例如丹尼勃曼給撿到的嬰兒取名時,和其他的鏟煤工人有著如下的對話:

「就起我的名字吧,丹尼勃曼(Danny Boodman),姓名中間加個簡寫T.D,將來像個有錢闊佬一樣……將簡寫繡在飾物上,夠氣派。」

「律師的名字都有簡寫。」

「我的律師叫約翰•PTK•溫達。」

「這孩子以後當律師,我會親手宰了他。我決定這孩子名叫……丹尼•勃曼•T.D.•萊蒙(Danny Boodman T.D Lemon)。」

「你當他是貴族嗎?你星期二發現他,乾脆叫『星期二』吧。」

「你說的好!我在1900

年的1月1號發現他,就叫他1900吧!」 

 

丹尼勃曼加上放置棄嬰的檸檬箱子(T.D Lemon)再加上發現嬰兒的年份(1900)就成了這位天才鋼琴手的正式名字,取名的方式極端胡鬧又非常認真,「即興創作」恰好是早期爵士樂的一種創作特點,更有趣的是,丹尼本身是個黑人,1900則是個不折不扣的白人,當陸地上裝模作樣的上流社會正在看輕這種即將成為全新風格型態的樂曲時,爵士樂已然在重複往返歐美兩個大陸的維吉尼亞號船上用極具戲劇效果的方式預先替一則傳說──亦即1900的存在──奠下了無視階級、國家、種族、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根芽。

1900-1

 

1900終其一生不願意走下維吉尼亞號,不僅只是因為他所訴說的音樂理念──在有限的世界、用有限的琴鍵,才能彈奏出無限的音樂──還基於他本身的無根性,1900不具任何國籍,他的故鄉是一艘船,然而船的功能卻是漂泊於偌大海洋上的交通工具,這或許與爵士樂的起源有所呼應,爵士樂乃是由非洲「漂泊」而來的黑奴所帶入的音樂型態,直到它進入美國,才開始有了「Jazz」的名稱,其實我們可以說1900是個具備著爵士之精神的角色,但比起有著非洲這個故鄉的爵士音樂,我們無法說1900代表著爵士的由來,他是個被影響者,正如原本存在於非洲的音樂於美國融合,在看著1900的故事和他的性格(自由而放任、對特定的音樂名稱及型態嗤之以鼻),叛逆又富感染力,才是爵士流傳到異鄉所展現的特質。

 

即興創作在《海上鋼琴師》其他的橋段亦有所描寫,諸如麥斯被錄用為船上樂隊的小喇叭手時:

 …當時聽說「維吉妮號」郵輪在港口招募新人,我就跟著應徵的人龍一塊排隊來碰運氣。1927年1月,我隨身帶著一只小喇叭。船公司一名職員對我說他們不缺樂師。我說我知道,隨即吹奏了起來。他面無表情地直盯著我瞧,聆聽我表演完畢,未發一語。隨後他問道:

「這是什麼音樂?」

「我也不曉得。」

他眼睛一亮。

「當你不知道叫什麼音樂時,這就是爵士樂!」

他咧嘴做了個奇怪表情,或許是對我報以微笑吧?他嘴巴正中間剛好有顆金牙,看起來就好像擺在櫥窗裡要拿來賣一樣。

「上頭的人愛透了這種音樂。」

1900-2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當你不知道叫什麼音樂時,這就是爵士樂」的對白,標示出一種當時的人對於音樂的認識,似乎即是排除於任何形式之外的音樂,就是爵士。此外,作者安排了一個爵士樂界真實存在的人物加強電影的爵士精神,即爵士鋼琴家傑利莫頓,原名為斐迪南•約瑟夫•薄荷•傑利•羅爾•摩頓(Ferdinand Joseph La Menthe《Jelly Roll》Morton)。在亞歷山卓•巴瑞科創作的原著劇本中對於傑利的描述是「傑利•羅爾•摩頓是紐奧良最偉大的爵士樂大師和編曲家之一,另外他還可能是第一位爵士樂理家,在1923年到1929年他的音樂生涯間,他大約錄製了一百七十五首爵士樂。…他喜著華服招搖過市,他露齒微笑時,牙上閃閃發亮的鑽石更是令人側目」,流傳了30年左右的爵士樂,已從不入流,轉變成大為流行的音樂型態,將傑利帶入電影,讓兩個天才鋼琴手對決,昭告著二三零年代爵士樂在白人世界中的地位。

在此之後的20到30年間,美國爵士樂有過數次幅度頗大的變動和融合,其中包括搖擺樂、Bop等新形式爵士樂的誕生,以及50年代後爵士樂的逐漸沒落和改革等等,二戰後的爵士樂與《海上鋼琴師》中二三零年代時的爵士樂早已大有不同,觀眾在接近片尾所看到的,在廢棄的維吉尼亞號上容貌身形均沒有變化、持續彈奏著鋼琴的1900,或許是對於早期爵士樂的緬懷與崇敬。

 

            2013/08/20  KANO 
【圖片來源為網路分享,文章版權為專欄作家KANO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ord & Maj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