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鋼琴師雙手靈巧地飛揚於黑白鍵之間,清脆的琴音如窗外的細雨,滴落在心裡漾起小小漣漪。蕭邦的夜曲,波動詩人心中的浪漫與惆悵。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所執導的戰地琴人,改編波蘭籍猶大裔名鋼琴家華迪史洛·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所著的回憶錄,描述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對猶太民族的迫害,以及逃亡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斯皮爾曼也為後世十分推崇的蕭邦鋼琴曲演奏家。
電影中,主要的配樂以波蘭籍音樂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夜曲以及敘事曲為主。夜曲(Nocturne),具浪漫優雅的特質,通常分為三段,前段平靜,中段為情感最激昂之處,到了後段常常圍繞一股憂鬱哀傷的氛圍。敘事曲(Ballade)樂曲形式則創立於蕭邦之手,一樣有者蕭邦浪漫詩意的氛圍,但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強烈,樂段之間的張力也更為明顯。
蕭邦第20號升C小調夜曲,貫穿電影長達六年的征戰,將複雜的內心情感的轉換為細膩的音樂語法。高音部的單音劃破寂靜的黑夜,一步步徘徊於生死關頭之間,緩緩地前進,瞬地又以一連串琵音墜落出如夢的詩意,帶著觀眾走進華迪史洛·斯皮爾曼的六年逃亡歲月。
電影後半段,以情感表達更具爆發性的蕭邦敘事曲第一號G小調,作為斯皮爾曼人生中最大的轉捩點。一開始,被德國軍官所發現的斯皮爾曼,因為飢餓與害怕,顫抖著因寒冷僵硬的雙手,沉重地落下第一個樂章。琴聲充滿著怯懦與不安,彷彿獨自走在戰火餘燼的空城,嘶嘶低語的告訴這個世界,我手中的希望就像飄落的灰燼,殘破不堪。下個樂段,紅了眼眶的斯皮爾曼,潰堤的情緒在奔騰的指尖釋放,音樂情緒張力逐漸轉強,跳躍的音符逐漸加快,琴音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猶如絕望的野獸大聲咆哮,如泣如訴地質疑不公平的絕境。蕭邦敘事曲的情感張力在此刻完全爆發。
電影的尾聲,德國戰敗結束了波蘭長達六年的惡夢,斯皮爾曼回到熟悉的音樂舞台,重新演奏當初被砲火打斷升C小調夜曲,如夢溫暖的琴音,多了一份雲淡風輕的瀟灑,斯皮爾曼彷彿重獲新生的揚起嘴角。六年歲月,逃亡過程中他得到無數恩惠,證明愛點燃希望,也給予人們對抗黑暗的勇氣。
華迪史洛·斯皮爾曼的琴音,編織著夜曲的夢境,遊走在寂靜黑夜,穿過人們心田,驅散了陰霾。
( 撰文 : 蔡瑾璇 / 圖片來源 : 網路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