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聽著音樂時,有時候會想到,在音樂背後是怎麼產生的?除了歌曲本身的創作,還有如何把這些音樂收錄下來成為一張專輯。在Chord&Major邀請創作人來分享音樂背後的故事之外,接下來也將會介紹讓音樂成形與傳播不可或缺的步驟—錄音工程,這次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錄音吧。
錄音,顧名思義就是把聲音錄下來;聲音是一種振動的聲波,將聲音轉為模擬訊號的方式記錄下來,就叫錄音。錄音大致上可分成「現場收音」及「分軌收音」;上次提到聲音檔案的解析度品質,我們以RAW和JPEG兩種檔案來做比喻,那錄音工作就像如何記錄這些影像一樣。
如果我們在陽明山拍一張雙人合照的照片,那就是「現場收音」;或者,我們是先拍一張風景照,再分別去拍兩個人的獨照,最後在PHOTOSHOP中合成一張像真的一起在陽明山上的照片,那就是「分軌收音」。
當然,照片最終也只是一張平面的照片,就算照得再有立體感、後製得像真的一樣,他還是平面的圖像,聲音其實也是一樣。
所謂的立體音「STEREO」,是一種框騙聽覺、在耳道內聽到來字四面八方的聲音的技術。他是運用兩個以上的聲道,讓音樂聽起來產生立體感,並且更能加悅耳。 一種處理方式是,現場利用多點收音,利用每一個收音麥克風產生的相位差來達到立體空間的聽覺。就像拍攝不同角度的照片,運用這些鏡頭,就能讓視覺變得立體。另一種方式則是在分軌錄音中以人工的方式製造強弱、位置等,虛擬出立體感,因為樂器的收音都是獨立的,因此可以非常精確的調整與編輯。就像後製相片時,我們可以選擇影子的位置、強弱、光線等讓相片的立體感更突出。
美國一間公司在1957年將立體聲概念引進了唱片領域後,單聲道mono從此開始走入歷史,在現在幾乎已經是全面性的採用2.0以上的立體聲為主了。(上圖為雙聲道聲波圖,分成左右耳聲道)
這邊我們另外提到一個詞:高傳真(High fidelity),也就是音響發燒友在說的hi-fi。
Hi-fi指的是可以高度的重現「忠於原件的複件」的載體,當我們聽到一張唱片在自己的播放器播放時,他已經是「複件」,而不是在演奏當下的「原檔」了,而唱片是否可以高度的還原與再現原檔現場的音質與氣氛,就得仰賴Hi-fi的載體們。在這之前,唱片本身的錄音就成了先決條件,也就是說,要使用Hi-fi的錄音,通常必須要是現場錄音,錄音要素包括了場地的空間感、以及表演者的情緒與詮釋等等,這點在古典樂的錄音上就會顯得重要,Chord&Major在打造古典樂耳機時,也將樂器的位置差異考量了進去,營造出坐落在不同位置的空間感。
當然這個程度有沒有必要,見人見智。這得端看人對於音樂的定義與要求度,就像上一篇我們在音源格式中所講到的,不是只有高解析或是臨場演出的音樂才叫音樂;而音樂也有包含現場演出的情緒,也並非是一張唱片中的音樂就能把演出的價值都能收納在其中。
錄音之後的訊號,可分為「類比訊號」,與「數位訊號」兩種,就像你拍了照之後,影像是存在底片上還是記憶卡裡的分別;像底片一樣的類比訊號,就是傳統的磁帶錄音帶、黑膠、密紋唱片等;而數位則是CD光碟、記憶卡與硬碟等。
在理論上,擁有時間上連續性的類比訊號,在解析度上會驅近於無限大;而與其相對的數位訊號,則是擁有獨立分層的特性。雖然類比訊號有較佳的解析度,但是他常會受到需求以外的雜訊所影響,反而產生失真的狀況,而一但失真後,基本上不可能被還原,因為他一開始就是長那樣子了,因此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限制。
如果說類比訊號是有強大的時間連續性資料,那數位訊號就是將類比訊號,以離散時間採樣的結果,沒有時間軸上的連續性,只有在該採樣的時間點存有意義。
就像相機的底片,所反映的美麗影像會和人眼看到的差不多;但是數位相機使用的顏色分層採樣,會讓使用者在後製上更容易去做調整與編輯。
收音的過程,其實還是收取聲音的類比訊號,但是收錄之後會透過採樣的動作,將其轉換成數位運算,這樣的過程,稱之為「量化」。當今以PCM採樣法為主流的標準格式。
PCM類比訊號數位化法,全名叫「脈衝編碼調變」,是將一段訊號的強度依等距分成數段,通常使用二進位法進行量化;如上圖,正弦波在每段固定時間(紅色x軸刻度)內被取一次樣,選定波長在y軸上的位置。這樣產生的離散輸入訊號替代物,有利編碼成數位資料來做操縱。這也是當今音樂CD的標準格式,CD的標準規格是 PCM 44.1K/16bit,意思就是在1秒之內,對聲音作44100次的取樣,而每次取樣用二進位的16位元去記錄;一秒內取樣次數越多、使用的記錄位元越高,也表示品質會越好,相對的檔案容量也會越大,正常來說,PCM 44.1K/16bit每一分鐘的容量就可能達到10MB。
當然PCM只是一種在紅皮書上記錄的標準規格,在以前有朋友問到,有關於DSD採樣法的錄音專輯,他就是另一種號稱讓音質更好的採樣法。
DSD是共同開發CD的兩家廠商:Sony與飛利浦共同開發的專利,他是以高於PCM的64倍、即一秒達到2822400次的採樣,藉此達到消除量化誤差的手段,美國的知名獨立唱片品牌:特麗國際「TELARC」,對許多音響發燒友來說可能不陌生,他們出的唱片,是用來做音響測試的常客。以盡可能提供高品質音樂為宗旨的TELARC,在DSD PLAYER尚未問世之前,就已經率先推出了第一張DSD唱片了。
但是同樣的,DSD精細的採樣,也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資訊跟著增加,在陷入音質迷思之前,我們更需要去思考怎樣的音樂是「適合」自己的,人的耳朵因為種種不同因素,同樣的聲波聽起來就會有不同的聽覺;加上各種不同的人生經驗,得到的感受也會不同,你聽起來好聽的、音質細節高的音樂,在我耳中聽起來可能是感觸迥異、音質普普而已。除了個人感受外,錄音師本身也會有自己的錄音風格、專輯考量等,這也是影響收音與混音的一個要點。
音樂是非常主觀的,沒有所謂最好的音樂,只有自己的「喜不喜歡」而已。Chord&Major對錄音的一點簡單的介紹,也只是稍微解答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容易產生的想法;關於錄音的專業技術與更多細節,在未來有機會的話,我們將會請到現役專業的錄音師,來和大家分享。
留言列表